(《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第七条第二点),湖北省应可自动适用已出台及今后出台的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江西内陆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特殊政策和创新制度。
二、疫情冲击的严重程度远比想象的大 应对疫情需要隔断,而经济全球化需要互联互通。疫情首先爆发在东北亚地区,第一个冲击波是对高技术产业。
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前所述及的对未来预期严重恶化。这些国家产业结构是服务业为主,而服务业又是以现金收入为主的产业。五、以抗疫为中心重新审视经济全球化并付诸实践 面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出现的新范式,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沿传统的逻辑去讨论和推进经济全球化,而需要新思维。体制的一致性,使制度性交易成本极大降低,全球的可贸易程度大幅提高,国际贸易由商品贸易走向了生产要素贸易,表现为投资贸易自由化,制度安排由GATT走向WTO,进而形成了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除了出手比较大,一次性补充流动性外,还表明每周都要持续。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资本变成无头苍蝇,在各个市场间,在各国之间来回乱窜。但疫情发展的态势及走向,我们真的不是很清楚,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为重点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抓手,是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首先,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重在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我认为,如何推进内需导向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需要提出讨论的重要课题。建议国家相关部委研究形成《十四五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规划》,统筹谋划新老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以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分割,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分工协作,统筹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有4万亿元规模,最大的6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没有一家在东北地区。
为有效防范全球产业链切割和供应链节点重新布局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至关重要。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我国在立足内需的同时,要以抗疫互动合作为重要契机,强化和周边国家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分工合作,在坚持高水平开放中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在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以中日韩为重点的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有可能加快推进。例如,农村公共设施的人均投资仅为城市的五分之一,如果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将会开辟巨大的投资空间。例如,以产业项下自由贸易为重点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便利化,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为目标,在重点产业领域自由贸易上尽快取得突破。目前,零关税、零补贴、零壁垒有可能成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贸规则变革的趋势。
通过区域功能重构和合作,构建更加开放、合理的国内区域经济新布局,进而更加有效参与区域合作。在农业领域,以推动农业跨区域合作拉长东北地区农业产业链,推进东北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进入 迟福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某些新趋势。
1.疫情冲击下,区域合作成为一个重要选项。由此,我国农民工及农民的整体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各国大量削减进口商品,我国务工农民主要从事的以外贸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由此,努力实现国产替代。
以城乡一体化释放内需,要加快深化要素特别是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城乡统一用地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一方面,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化倾向突出。例如,东北与日韩运输距离较近,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为此,不同环节的衔接需要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础,破解区域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问题。2.以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合作进程。例如,在工业领域,推进东北制造业的跨区域优化重组,形成东北三省的纵向分工,重构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链,提升东北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区域经济一体化要以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为抓手,形成合理分工、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一体化布局。3.以高水平开放形成区域合作新布局。
在全球可能出现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的趋势下,要统筹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产业区域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其次,要通过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将拉动农村内需市场提质扩容。
以东北为例,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最前沿,东北与东北亚地区的经贸联系十分密切。要把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的重要载体,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加大城乡新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以东北为例,长春、沈阳、哈尔滨都建有汽车制造厂,长春与哈尔滨都曾提出要延伸汽车产业链条。区域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是导致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和企业成本高企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1.疫情冲击下,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的需求加大。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变局,要把加强同东北亚、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及推进RCEP、中日韩自贸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
1.疫情冲击下,区域产业一体化需求增大。其次,推动形成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新格局。
2.加快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进程。城市群、都市圈成为城乡一体化的载体,对于释放消费潜力、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缓解疫情的冲击,首先,要通过破除城乡二元壁垒,推动农村人力资本、土地等要素融入城市,将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为此,要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东北、海南自贸港等处于开放最前沿的优势,主动对接周边国家和地区,以为区域经济高水平开放发展注入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动力。
利用东北三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地域优势和产业条件,加强与东北亚周边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推进东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要注重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协同发展。3.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东北要利用与东北亚地缘政治和经贸联系更加接近的条件,在对接东北亚共同发展过程中促进东北振兴,以东北三省经济一体化对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
如果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建设用地估计将释放上百万亿元的资金需求。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为重点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抓手,是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建议国家相关部委研究形成《十四五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规划》,统筹谋划新老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以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分割,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分工协作,统筹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以城乡一体化释放内需,要加快深化要素特别是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城乡统一用地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其次,推动形成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新格局。以东北为例,长春、沈阳、哈尔滨都建有汽车制造厂,长春与哈尔滨都曾提出要延伸汽车产业链条。